两个月前,厂长才写过张艺谋的《活着》。
就在昨晚,又重温了一遍。
再次感叹,经典不愧是经典,经得起反复“嚼”,细细品,此外演员选的也很绝。
巩俐一如既往演啥像啥,葛优的表现更配得上戛纳影帝的头衔。
当然了,归根到底最牛逼的,还是担任编剧的原著小说作家余华。
在她笔下——
生活,简单质朴;人性,接近兽性;
当中有对人生透彻的体悟,也有对大时代格局敏锐的洞悉。
但,这类故事,也往往更容易戳穿丑恶,触及敏感。
比如《活着》至今没有解禁;
再比如下面这部,咱们国内至今都没拍出来——
《许三观》
看片名,相信很大一部分人都听说过......原著小说《许三观卖血记》。
论知名度、深度、震撼程度,它丝毫不亚于《活着》。
而且在海内外,也有一定的影响力。
入选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“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”;韩国《中央日报》评选的“100部必读书”;被译成英语、法语、意大利语等,广泛发行。
如此优秀,国内的电影人又怎么会错过呢。
其实,早在二十年前,姜文就盯上这题材,还拿到拍摄版权。
但不知什么缘故,中间耽搁好久,最后没了消息。
有传言,是没过审。
除了姜文,余华本人也曾在新书发布会上官宣,由儿子余海果执导,主演则请到颜丙燕和李乃文。
讲真,瞅这阵容就让人期待。
可是豆瓣词条挂N年了,也不知还要多久能盼到上映那一天。
直到2015年,韩国的河正宇买下版权,将故事搬上大银幕。
为拍摄本片,河正宇称得上是煞费苦心,极其重视。
他本人身兼导演、编剧、主演,为调整剧本还专门请到余华参与。
包括选角,一个个也都是脸熟的演技派——
有早期的韩流女王河智苑、尹恩惠;
还承包整个电影圈的黄金配角:
郑满植:《七号房的礼物》赵震雄:《小姐》成东日:《请回答1988》张光:《熔炉》
阵容如此强大,最终呈现效果如何呢?
虽说影片在韩国当年的票房成绩不尽如人意,但从豆瓣上7.3的分数看,大部分国人是认可的。
同一故事,不同角度。
看过小说的都知道,故事借许三多卖血度难关的经历,实则在讲饥荒、跃进等特殊时代变迁。
但本片,则去除此部分,加入韩式温馨喜剧元素,更侧重个人和家庭的悲与欢。
故事一开始,就交代了一个荒诞且病态的社会。
母亲给女儿选女婿,会先看对方能吃几碗饭。
吃两碗,她放心,吃三碗,她就直接把女儿交给对方,但要是只吃一碗,抱歉,直接再见没商量。
在我们看来,这算什么逻辑。
但在1953年,温饱都成问题,靠卖体力养家的年代,这却是一种检验身体是否健康的方法。
除此之外,还有一种更直观的——
看对方卖过血没?
毕竟,能被医院采用的血,应该是健康的吧。
听者有心,许三观将这些话默默记住。
当他遇到漂亮的玉兰小姐,便动起卖血、换钱、娶妻的心思。
按照行情,医院准备每人每次抽两瓶血,一升一千元,相当于许三观一个月的工资。
到下次卖血,中间必须间隔两个月。
许三观抽完血,拿到钱,就直奔玉兰。
性格木讷的他,不报来意,简单粗暴说要带她去逛街,吃好吃的。
而玉兰呢,也丝毫不腼腆,有免费的午餐干嘛不去。
于是乎,许三观带她开启了买买买的一天——
堪比奢侈品的香水、一大块猪肉、甜甜的棉花糖。
最后还有白面做的包子、冷面、烤肉。
好家伙,许三观全城大手笔,掏钱毫不手软。
至于玉兰,则全程看的眼花缭乱,眼睛直放光,把许三观看作偶像般崇拜。
可就在妹子吃的正香的时候,许三观淡然将刚才所有的花销一五一十算清楚,随后抛出主题:你可以嫁给我了吧。
一听这话,玉兰差点被噎着一口气没上来。
原来,她已经有男人了,名叫何小勇。
但许三观是谁?
他为人真诚善良,也异常执着。
玉兰这条路不同,他便转攻未来的岳父大人。
许三观开启嘴炮模式,陈述事实,举例论证。
像什么何小勇是浪荡子,抛出岳父过时的儿子套近乎,表忠心愿意继承岳父的爆米花手艺,上交全部身家等等。
总之,把玉兰爸哄得很是开心。
就这样,许三观从何小勇手中抢得美人归。
婚后短短几年,玉兰给他一连生了三个儿子,此外还把家庭里里外外打理得井井有条,小日子虽不富裕,却过得有滋有味。
但,没想到啊,人在家中坐,绿帽从天上来。
随着大儿子一天天长大,他的眉眼越来越像何小勇,整个村子都对此议论纷纷。
为了平复谣言,许三观决定验血型。
结果,尴尬了。
玉兰A型,许三观O型,何小勇B型。
而大儿子的化验单上,则大大盖着AB型。
回到家,据玉兰交代,她和许三观婚前,曾被何小勇强迫着发生过关系。
受这一事实冲击的许三观,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萎靡不振,他不允许大儿子叫爸爸,对玉兰冷脸以对。
相信你能感受到,影片整体上少了沧桑和厚重感,多了一些生活气息。
并且,无论是演员表现,还是服化道、节奏,各方面都把握的恰如其分。
值得点赞的是,影版对小说剧情部分做到了基本的忠诚和还原,完成度超出预期。
尽管不如张艺谋的《活着》恢弘浓厚,但本片别致的幽默里蕴含着极致的残酷,对当时的人和社会,描绘的不动声色。
例如巨大的贫富差距。
当何小勇的两个女儿穿着洋装,吃着进口零食的时候。
许三观一家连基本的温饱,都解决不了。
大儿子去爷爷家吃饭,吃完红薯也没饱,结果爷爷告诉他,好吃的东西就是这样,都吃完了还想吃。
夜里孩子们被饿的睡不着。
许三观和玉兰则生动的给他们描述美味食物的制作过程,咽口水就当吃过了。
例如底层穷苦人的愚昧无知。
片中许三观第一次被朋友带着去卖血,老大哥教他去之前要喝饱水,就算膀胱要炸也不能上洗手间。
似乎这样就能稀释血液,少被抽走点。
此外,影片也没丢掉小说里最戳人的中心——用血换取生存。
看到影片后半部你会发现,许三观其实是刀子嘴豆腐心。
知道被绿后,他表面冷淡,可当家庭遭遇磨难和危机,他依然不动声色的撑起来。
比如大儿子打破其他孩子头部,需要偿还巨额医药费;
比如看孩子们嘴馋,就带他们下馆子,吃一顿奢侈的包子;
玉兰和孩子们只觉得许三观“神通广大”,而在这背后,是他一次次卖血换来的真·带血的钱。
全片让厂长印象最深,不禁泪目的场面,就是最后大儿子被诊断为脑炎,急需几万块的医疗费。
这对许三观来说,无疑是天文数字。
他没有选择,只能去卖血,为了避免间隔期,他从一家医院跑到另一家,坐车辗转多地,抽到手臂淤青,脸上苍白没有血色。
为了不被护士撵走,他将身体倒挂,让头部短暂的充血。
但,他还是在抽血过程中倒下。
跟原著惨烈的结局不同,影片选择停留在许三观一家最温馨的一刻。
这让我们得以笑着看完,内心得到一丝安慰。
写到最后,厂长想借用豆瓣网友@党阿飞说的——
许三观在这循环往返中努力挣扎;
他像拼尽气力的蝼蚁,在一次次苦难的轮回中以血肉为家庭提供饮食温暖。
换一个角度看,这无异于喝自己的血吃自己的肉来延续生命。
可悲的是,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。
更可悲的是,整个社会里,“许三观”还有很多。